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一位高校老师的自白:在澳门科技大学生活了三年,是种什么体验(一位高校老师的讲课费属于什么税目)

一位高校老师的自白:在澳门科技大学生活了三年,是种什么体验(一位高校老师的讲课费属于什么税目)

发布日期:2023-07-17 23:09:39 作者:施霈洁 阅读量:1 收藏文章
【摘要】赌场、赛博朋克式鳞次栉比的高楼、大三巴牌坊、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是澳门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至于高校,相较珠江口岸东侧广为熟知的香港高校,起初,我对澳门高校,知之甚少。


大家好,高校人才网第六届“诉说 · 硕事博事人生事”有奖征文活动(点击查看详情)已陆续收到不少朋友的投稿,我们将陆续发布一些投稿作品。毕业/求职/职场/创业/升学路上有感而发?那就赶紧投稿吧~投稿邮箱:web@gaoxiaojob.com




作者简介

施霈洁丨25岁 硕士研究生 成都人

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专业,现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  

座右铭: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杨绛


飞机正在一点点爬升,窗外这座城渐渐消失在盆地上空厚厚的云层下,我开始提笔回忆这一年求学时光。去年,同样是靠窗的位置,内心更多的是飞向即将要去陌生城市的忐忑不安。


赌场、赛博朋克式鳞次栉比的高楼、大三巴牌坊、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是澳门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至于高校,相较珠江口岸东侧广为熟知的香港高校,起初,我对澳门高校,知之甚少。


澳门与珠海一江之隔,濠江左侧是澳门半岛,右侧是珠海湾仔丨图源:作者拍摄


01.

课堂之内


2019年9月,我来到陌生的澳门。作为学生,我的主业是学习,大部分时间我都放在课堂之内。


我们专业攻读时间为两至三年,研一学习该专业基础课程,比如:汉语语言学、二语习得、测试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基础葡语等。学院会不定期举办大大小小的专业讲座、研讨会。


在研一“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社会语言状况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我们观摩了北大陆俭明,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北师大王宁,港城大学田小琳等各家学术争鸣。


即将到来的研二,除了学习必修课程,学院还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因为疫情未能前往境外交换实习)。只要肯静下心跟上老师步伐认真学,阅读相关文献,为实习做准备,一定能有所收获。


“教学设计与实践”课上,老师结合他在境外大学孔子学院两年的任教经验,以其课件为范例,结合该课理论,为我们逐一演示、印证对外汉语教学各个环节。并鼓励我们通过课堂所学,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设计、修改教案,模拟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进行二语教学实践。


老师还会在课后向我们推荐该课程经典论文。这种课上讲解与课下经典论文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获益匪浅,论文贵精不贵多,读完老师推荐的论文足矣,重点在于结合老师的讲义、论文中的观点,润色自己的教案,为期末论文甚至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测试学”这门课也是我们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


课前,老师会给我们传送测试学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思路总结单,让我们通过一套具有逻辑的研究方法梳理自己所阅读部分的内容。学期始,当我看到一百多页的英文文献、条条框框的研究步骤,一度以为自己遇到“拦路虎”。


当我阅读完目标内容,做完“HSK汉语听力测试目的”分析的汇报后,意识到这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术入门者的刻意训练,甚至是在刻意纠正我们原有零散的学术思维。学术不是天马行空,需要拿文献、实证等多方证明。


不管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只要是理性学科,虽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不同,可任何研究都应有一套与之匹配的专业逻辑。学术研究的枯燥程度因人而异,不管有趣与否,都应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尤其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初,虚心记录下老师所讲解的文献阅读步骤,按照该逻辑抽丝剥离,以一个小论点入手,做初步分析。


以上是研一部分专业课给予我的启示,其他收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后,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走上学术之路,但这种严谨的学术思维能应用到任何理性工作上。


02.

课堂之外


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澳门特区人均GDP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因其和瑞士联邦一样,拥有非常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这里被称为“东方瑞士”——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


不菲的人均收入,不断缩小的社会收入差距,对不同种族、文化的包容,使其民安居乐业。澳门,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社会治安最好、最为包容的城市之一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澳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除了闻名世界的博彩业,澳门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因其国际化程度高,常举办国际性会议、赛事,会展经济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作为文科生,凭着对专业的探索,课堂之外,我常与朋友走街串巷,或行于半岛老城的葡韵街坊,或游于凼仔艺术展馆,或漫步于黑沙环的南海之滨……感受澳门城市点滴。


图源:作者拍摄


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丨图片源自作者拍摄


澳门古称“濠镜澳”、“妈阁”……“澳”,即指港口。妈阁是座城,是作家笔下纸醉金迷的赌城,是艺术家眼中中西文化交映的盛地,亦或是天南海北汇于此地人们心中最朴素的家乡……不管她是谁,不管澳门历史上有多少种称呼,她都是屹于南海之滨妈祖守护千年的孩子。


路环岛叠石塘山山顶的妈祖像,是全球最高的汉白玉妈祖像。和朋友来此地瞻仰妈祖,远眺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三百多年前,那些对遥远东方充满探索与向往、甚至征服欲的西洋人扬帆出现于南海天际,渐入濠镜澳,停靠岸边,在妈祖的注视下踏上这片中华南海之窗,开启了澳门近代三百多年或传奇或辛酸的历史。


不管是面对外来“不速之客”,还是当地人,还是自北地至岭南之人,三百多年间,从未变换的是妈祖慈悲宽容的眼神,她无声地凝视着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就像澳门这座城,小小32.8平方公里上,却包容了来自天南海北或意气风发或失意败北之人。


澳门,大概是一座把“中庸”文化发展到极致的城市。它不排外,以中华文化为壤,融外域之文化,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往往也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中华岭南文化、葡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甚至南亚文化的多方位交融,他们巧妙共存却不相冲突。


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晚清中华民族存亡之际,在澳门郑家大院,郑观应融汇中西,写下了影响一代人的《盛世危言》。濠江之畔,涌现了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他们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学贯中西,引领着近代变革图强的社会思潮。一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都曾阅读过《盛世危言》,在“睁眼看世界”先驱们的引导下,构建、追求、实现报国、爱国、建国之志。


“你可知‘MACAU’,那不是我真姓……”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我与同学参与了“CCTV我中意的澳门”回归系列节目录制。


时光飞逝,从三年前对澳门知之甚少,到如今了解这座城。也许缘分就是如此神奇,百闻不如一见,“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接斗牛。”郑观应在其《题澳门新居》(其二)中如此描写澳门河光山色。“妈阁“这座城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来源:高校人才网V(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伯小乐官方微信(微信号:abc123)。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