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发论文,网友这样说……

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发论文,网友这样说……

发布日期:2023-07-17 23:09:39 作者:Kevin 阅读量:4 收藏文章
【摘要】在当前博士生培养和高校科研院所招聘取向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博士期间不要求发论文,对找教职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为了推动国家教育和科技的长远发展,克服“五唯”倾向,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众多高校都修改了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例如2019年4月,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指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2021年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了最新的《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新版规定删掉了2017版“就读博士期间,应在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录用)2篇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表述,要求以更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成果来衡量博士生的学业质量。


此外,颁布了相关规定的学校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


对于此类新规,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大部分读博的同学来说,毕业后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都是第一选择,虽然高校在评价制度上有所调整,但是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招聘时仍然会要求提交科研成果,尽管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不会在招聘启事里明确发表要求,而只是表述为“已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科研人员”,但是在实际招聘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


那么,在当前博士生培养和高校科研院所招聘取向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博士期间不要求发论文,对找教职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 壹 ·

如何看待博士期间不要求发论文


01. 不要求发论文≠放水


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要求发论文≠放水,大家在看政策文件的时候一定要看全文,不要只看自己希望看到的部分,或者只看其他人的解读。


例如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虽然说“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但是该规定也明确指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因此学校只是不强制要求发表期刊论文,而不是不鼓励大家“发论文”。


不强制要求发表期刊论文可能会提高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写过“大论文”的同学一定都对大论文心有余悸。此外,《规定》中指出“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因此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没有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大家在读博期间可能还有学院层面和课题组层面的要求,因此大家一定不要盲目乐观。



02. 即使没有发表的硬性要求,博士也有动力发论文


对于大部分博士生来说,毕业寻找教职都是第一选择,而寻找教职时论文发表往往是最好用的硬通货,以近年来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招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倾向于招收博士后,如果博士毕业就想直接拿到教职,可能需要8篇以上的CSSCI,而且时长出现二三十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有时8篇论文可能只是及格线,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由此可见,博士生发论文的动力不仅仅来自于毕业的压力,也往往来自于求职的压力和学术圈求职的内卷。


此外,除了找教职的激励,博士期间争取奖学金以及拿基金都需要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因此即使没有发表的硬性要求,博士也有充足的动力发论文。


03. 虽然国内高校招聘教师不是完全唯论文,但是论文发表仍然是重要标尺


自从破五唯以来,国内高校招聘教师,论文不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成果,学校title、研究方向、博士论文质量、专业特性等因素也很重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论文仍然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岗位角逐过程中,竞聘者的学历背景往往都差不多,这时候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成为了客观衡量的标尺。



04. 不同学科发表论文难易程度不同,破除唯论文,对于某些发表论文比较难的文史类学科比较友好


不同学科发表论文的难易程度天差地别,以人文社科为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期刊相对较多,且综合类期刊都会刊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论文,因此相对比较好发文章,但是文史类的专门刊物较少,一些综合类期刊甚至不刊发文史类论文,即使刊发留给文史类的版面也比较少,因此破除唯论文对于一些文史类学科相对比较友好。


05. 这只是学校不强制要求,还有导师要求


目前对于博士毕业没有强制发表要求的文件都是学校层面的,但是在大家读博阶段,最重要的关系是导学关系,一般来说导师、课题组、导师团队、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要求都会高于学校的要求,尤其是一切向来要求严格的课题组,毕业要求可能远远高于学校的最低线(有的课题组甚至要求发表两篇A类、两篇B类期刊才能毕业)。


此外,除了论文要求,大部分学校的博士培养还需要经过博资考和预答辩,在有的学校,如果没有发表过论文则会对大论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博士求学任重而道远,切不可盲目乐观。


· 贰 ·

没有论文发表的硬性指标,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如果你所在的高校取消了论文发表的硬性指标,你又是一个在寻找教职和去企业/政府机关工作反复横跳拿不定主意,而且热爱摸鱼的博士,该何去何从呢?


01. Publish or Perish


学术界有一句箴言——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就算学校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建议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主动投递论文、发表论文,因为发论文是检验自己研究成果和功底的重要参考。


此外,对于大部分读博的同学来说,都有意愿从事学术研究,只不过在读博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自己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从而放弃了学术道路,但是大家放弃往往都是在高年级的时候。



因此建议大家在没有拿定主意放弃学术道路之前一定要多发表论文,当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后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继续从事研究,也可以去企业和政府机关,如果完全没有发表经历,那么就业时选择的余地就小很多。


02. 没有强制论文要求,可以专注于其他创新性成果,不需要为了发表而发表


破除唯论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放水,而是为了促进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提升学术作品的质量,促进学术界的良性发展。


因此取消学术发表的硬性指标后我们应该专注于学术研究本身,争取沉下心、耐住性子,扎扎实实做研究,沉淀学术成果,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而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做好研究(例如提升博士论文质量),而不是如何发表更多的论文,从而走出为了发表而发表的怪圈。


03. 如果计划找教职,建议多发论文,尤其是高质量论文


如果读博后打算找教职,则建议多发论文,尤其是高质量论文,可以提前看好意向高校的招聘要求,和期刊分类目录,大致了解其对论文的要求程度,例如要求发表总数是多少,其中要求多少篇A类,多少篇B类,多少篇C类及以下。而且在日益内卷的求职环境下,很多高校都优先招聘博士后,或者要求博士先做师资博士后,如果希望博士毕业直接拿到教职,高质量论文必不可少。


04. 如果因为发文少而找工作碰壁,可以考虑做博士后专心沉淀论文成果


在日渐内卷的学术求职道路上,供需关系一年一变,求职难度越来越大,如果博士毕业可以顺利找到合适的教职,建议尽快入职,如果读博后,因为发文少而找工作屡屡碰壁,也可以考虑做博士后专心沉淀论文成果,从而冲击更好的教职。


总之,无论是否强制要求发论文,手里有论文总比没有论文要强,日后选择余地也更大,与其纠结要不要发论文,不如将这个时间用来写写论文、跑跑数据,所以科研er加油吧!


来源:科研岛(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伯小乐官方微信(微信号:abc123)。

推荐信息